华夏民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华夏民族,简称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黄帝是华夏人文初祖,夏商周是黄帝后代,周王朝自称夏,分封的诸侯国称诸夏或诸华,周王朝在各个地方分封了很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整个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都是融通周围各族的中坚力量,吸收夏商旧族及附近的蛮夷戎狄参加民族融合,使诸夏与各族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华夏民族。
西周分封建国,最多时分封了八百多个诸侯小国家,这些小国总称为“诸夏”。“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左传》)。周王东迁洛邑后,王室的权威下挫,诸侯国之间频繁兼并,列强国家出现。这一时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区,“居楚则楚,居越则越,居夏则夏”(《荀子》),此时“华”字开始用于文字表述中,“二字可单用,亦可以合用,夏和华二字互举为文,与裔和夷二字互举为文相同”。《左传》里的记载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今而始大,比于诸华”,“诸华必叛”,“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华夏两字并称在春秋时期就有。
汉朝以后又称汉人,华夏这个称谓继续延续。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最普遍的。
想要了解更多“华夏民族”的信息,请点击:华夏民族百科